为什么银蕨是新西兰?
1842年,一位名叫约翰·韦德(John Veitch)的荷兰移民带了一小群牛来到西半球的新西兰。他本是想在澳大利亚开始一个新的养牛场,但受困于当地恶劣的环境和缺乏劳动力,决定前往气候条件更为适宜的新西兰。然而到了海边后,他的船却没能直接驶进湾流,而是在太平洋上漂了整整十天。这十天内,所有人都以为他们将要葬身鱼腹时,他们看到了陆地!这处陆地在今天被称为“维特伊滩”,而它的原住民正是纽芬兰人。这些欧洲人遇到了一支拥有40艘独木舟的部落,双方进行了友好的交流。 数周后,当这艘船最终安全驶入海湾时,一名水手在岸上发现了一种外形类似于蕨菜的植物,于是将其带回船上用于食用。这种菜就是在如今被称为Champignons de Nouvelle-Zélande的真菌,也是当地特有品种,被当地人当作蔬菜食用。由于这种菌类在晒干或者烤制后会变成深棕色,因此也被用来制作染料。 新西兰的移民们在定居点后迅速开展殖民活动,将牛群四处散养,并种植谷物。为了控制牛群的扩张,政府开始发放“牛肉票” (mutton tickets),每份票面额5先令,可以在指定的餐厅兑换一块牛肉。 尽管欧洲移民们带来了马、羊和猪等家畜,但却没有带来能够消化麦麸的原虫,因此对当时主要以麦秆为饲料的家畜而言,这些食物不能完全消化,形成了大量排粪。而银蕨刚好是吃这种半消化的食物长大的,所以它非常适合新环境。很快,这种草成为新西兰草原的主要物种之一。 当然,银蕨对于当地土著毛利人来说同样至关重要。根据他们的传说,银蕨是一种神草,可以治愈伤口并让战士精力充沛。它们还被用来制造船用索具以及织布。在新西兰南岛西部的塔拉纳基地区,至今仍可找到由银蕨树干制成的椅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