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歧视留学生吗?
美国名校里“洋学生”的地位似乎要比“乡下来的”中国学生高一些,因为不少美国学生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很大程度上都来自“洋学生”。
“这里一个中国学生也没有。”耶鲁大学历史学教授约翰·埃利亚斯对《纽约时报》的记者说。埃利亚斯正在为耶鲁大学开设一门有关清代贸易的公开课,教室里除他以外,只有15名来自国外的大学生——全都是来自中国内地的公费学生。
在耶鲁和高高的哈佛上中国学生越来越少
中国学生的出现,最早可以追溯到1918年复旦大学一名学生赴美留学。几十年后,邓小平才将其送进了耶鲁大学。直到1994年,两个学生在卡内基·梅隆大学自杀,中国学生的境遇才被广为关注。之后,中美双边政府开始努力增加互相之间的学生奖学金项目。耶鲁和高高的哈佛上中国学生越来越少——根据2004-2005学年的统计,仅在耶鲁大学哲学系,中国学生就从1995-1996学年的9人下降为2人。中国学生组织负责招募新成员的广告栏前也人迹罕至。
对于中国学生减少的原因,菲利斯·辛格认为不外乎两个原因:“一些人想当然地想参加一个研究项目或上课,但这根本行不通。如果你不是尖子生,很难拿到荣誉学位;语言是个巨大障碍,课程非常难。”在哈佛和耶鲁,新生需要修习关于哲学、历史和科学的引导性课程,大多数课程由班上的同学自主讨论,这就要求新生有极高的英语水平。
在哈佛和耶鲁,新生很难在文学或人文学科找到适合自己的合适课程。“这里的人大部分都想搞研究,”哈佛大学研究生尼可拉斯·皮尔里(音)说,“但是我没有足够的智商或不谦虚来说,没有足够的人脉关系进入研究机构。”
耶鲁大学的政策也开始对中国学生不利。2006年,耶鲁开始要求所有本科新生修一门“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学生必须在上完每一门核心课程并在相关的三个领域有课外活动经验后才能毕业。
“我不明白为什么要做这些。”辛格说。“学生之所以上耶鲁,不是为了拿一个盖有耶鲁大学章的纸。如果他们真的想学一些东西,那应该是为自己学,而不是为了一个大学。”
辛格将原因归咎于耶鲁大学新掌权的人——哈威·皮尔曼(Haway L. Pollman)。1997年,皮尔曼以耶鲁校友和私人捐献者的身份被邀请重新参加耶鲁大学的管理。作为校长,他实施了一系列缩减开支计划,将耶鲁的教授减去了125人。在那期间,耶鲁每年夏天会举办一次关于俄罗斯文化的专题讨论会,但皮尔曼却以预算不足为由将其砍掉。辛格组织了一次公开会议,在会上抨击了皮尔曼的举措。辛格被皮尔曼起诉,罪名是发布虚假声明和破坏学校的安宁。
27页的对白
辛格并不觉得自己受到了不公正待遇,相反,他如今已经在耶鲁上了两年学,并拿了一年半的全额奖学金。他还参与了对12名投诉耶鲁大学种族歧视的在校学生及前学生的一次调查。
根据提交给康涅狄格大学法规委员会的上诉书的27页对白,辛格的诉讼原因可以概括为第一,他受到了耶鲁大学教务长菲利普·J. 谢弗(Philip J. Shaffer)的歧视:第二,当辛格就谢弗的歧视行为提出上诉时,耶鲁大学法规委员会的首席行政法律顾问格雷戈里·弗里曼(gregory F.
reid)阻止了对谢弗的起诉;第三,耶鲁大学在辛格上诉期间实施了对他在毕业时予以制裁的“不恰当学术警告”。
辛格的律师罗德尼·斯梅顿说,辛格觉得起诉耶鲁学校很有意义。“哈佛和耶鲁是世界级的大学,在世界上享有盛誉。”斯梅顿说。“但它们不是特权俱乐部。我们这个社会需要多样性,文化就必须有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来丰富。”
埃利亚斯教授没有透露自己私下里帮辛格说了些什么,但是他确信谢弗知道他的意见。
“谢弗博士是个非常好的教务长。”埃利亚斯教授说。“但是我相信,如果我和辛格之间进行过一番交谈,结果会有所不同。”
虽然谢弗拒绝就辛格事宜发表任何言论,但是他承认在招募和挽留优秀留学生方面还有工作要做。“我们完全认同在留住优秀学生和奖学金获得者方面还有很多工作要做。”谢弗说,“我们需要更好地让那些想来这里的学生了解我们。”
最近,耶鲁在提高学校的知名度方面已经做了些努力。耶鲁在主页上增设了一个新的“新闻”栏目,以吸引更多的潜在申请者。同时,耶鲁正在与美国各个高中加强联系,派校友回校做讲座,并邀请一些教师和学生参加暑期学校项目。
辛格想读哈佛大学的博士,但他并不急于去耶鲁大学读书。他并不后悔曾经向耶鲁大学提交过上诉书,甚至觉得在法规委员会的会议上,自己“做了些有意义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