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读土木硕士难吗?
谢邀! 说到土气,不得不先介绍一下我的背景,本科土木工程(房屋建筑),研究生交通土建工程(道路、桥梁)。 首先,我个人认为国内的教育体制下,确实培养不出什么真正的“人才”(此人才非彼人才,请允许我狭隘地理解一下这个词)。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我们的教育中缺少了很重要的一部分——独立思考的能力。
举个例子来说明吧:我本科的时候学习房屋建筑的结构设计,在掌握了基本的设计原理和计算之后,老师给我们布置了这样一道作业题: “某高层建筑,高度100m,地基以下部分采用桩基础,请问需要多大的桩径,多少的混凝土量?” (当时我们还没有学到沉降的概念,所以题目中对于地下的内容不做讨论) 当时我们就很傻很天真地按照《建筑结构荷载规范》中的规定,按照自己设计的结构形式,算出了不同的桩型以及直径所需要的混凝土量和承载能力。但是,这里却漏掉了一个重要的问题——荷载。我们的地基上面要承托的是一幢高层的建筑,虽然不知道这幢建筑的详细设计参数,但最起码的我们知道了这一幢建筑是高层,那么就可以猜测它可能具有如下特点:
1.高宽比大(一般超过4就属于高宽比大了);
2.承重结构的受力特性以剪切为主(框架结构或者框剪结构以梁为主,砌体结构以压弯为主,桩筏结构一般是底板受弯);
3.整体性好(因为高层,一般不考虑结构的整体摇晃,所以结构都是作为整体使用的)。
基于以上三点简单推测,我们的结构应该具备如下特征: 根据我们的假设,重新计算出来的结果应该是这样的: 当然,因为我们没有考虑太多细节问题,比如桩尖持力层的选择,桩身的配筋等,所以上面的计算仅仅是粗略的估算而已。但即使如此,这个计算过程也应该能够体现出来一般性。 然后,我们再来看看国外的学生是怎么做的。同样是做课程设计,我作为导师给分相对较高的一点是因为他的思路和我上面的分析大体是一致的,而且善于利用工具(这是在国内养成的好习惯,也是我最感激导师的地方,教会我很多软件的使用),所以我给的分数是比较高的。但同样,由于外国同学普遍具有较好的独立思考能力,他们做出的答案可能会让你大跌眼镜。
拿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在外教教授路面设计这门课的时候,让我们自学完教材后自己做一套简单计算。在教学大纲里,对路面的要求是以抗压强度和模量为基础的承载能力和厚度。然而同学们做出的答案却是这样的: 没错,这就是很多人想象中的国外大学的样子——“水货一大堆”。然而我遇到的绝大多数的老师还是非常有水准的,而且能够启发你去思考,而不是直接给你结果。